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meterdoseinhaler,pMDI)和干粉吸人器(drypowerinhaler,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药物在呼吸道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气溶胶大小、气溶胶的形成和运动方式,以及患者的气道结构和呼吸形式。
(一)气溶胶大小和物理特性
气溶胶大小是决定雾化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气体动力质量中位数直径(MMAD)来表示。气溶胶呈动态悬浮,由于蒸发或吸收水分子,气溶胶会互相结合和沉积。当吸水性的气溶胶处于潮湿环境中,易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从而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气溶胶在呼吸系统沉积的主要机制有3个:碰撞、重力沉降和弥散。直径较大的气溶胶(MMAD>10um)由于惯性碰撞通常在上呼吸道或鼻咽部过滤;5-10um的气溶胶可到达下呼吸道近端;1--5um的气溶胶则经气道传输至周围气道及肺泡,其中3--5um的气溶胶易沉积于支气管或传性气道;<1um的气溶胶则通过布朗运动弥散至气管壁或肺泡后沉积,但其中大部分会随呼出气呼出。因此,建议肺内沉积的气溶胶大小最佳范围为1--5um.建议选择雾化器时,了解雾化装置产生的气溶胶大小。
(二)与患者相关的因素
1.年龄、解剖特点和认知能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雾化器,如小容量雾化器(small volume nebulizer,SVN)、pMDI或DPI,如果患者正确使用该装置,则所达到的临床效果相似。患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装置,如果患者无法理解和配合雾化装置的正确使用,建议选择无需患者配合的雾化器,如SVN或pMDI结合储雾罐等装置。
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雾化器。如患者无法配合雾化治疗,建议选择SVN或pMDI加储雾罐。患者的呼吸系统特征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如气道狭窄、分泌物较多或支气管痉挛等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系统的分布不均一,狭窄部位药物浓度会增加,阻塞部位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从而使临床疗效下降。因此雾化治疗前需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因而,雾化治疗前,应排除痰液阻塞和肺不张等因素,以提高药物肺内沉积。
2.呼吸形式:影响气溶胶沉积的呼吸形式,包括吸气流量、气流形式、呼吸频率、吸气容积、吸呼比(I:E)和吸气保持。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的患者,肺内沉积较少。吸气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击沉积于鼻咽部,导致肺内沉积量明显下降。当吸气流量恒定时,随潮气量的增加、吸气时间延长,气溶胶沉积增加。因此,进行SVN时应指导患者间歇进行深吸气;pMDI治疗时应缓慢吸气(吸气时间4-5 S),增加吸气后屏气时间(5-10 S),有利于气溶胶的肺内沉积。所以,pMDI需要患者缓慢深吸气(4--5S);吸气末屏气5-10 S可以增加气溶胶沉积。
3.连接装置:常用的雾化器连接装置包括咬嘴、面罩和头罩。通常根据患者年龄、是否配合以及患者喜好决定,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哪种连接装置更佳。使用SVN时,为减少气溶胶在鼻腔内的沉积,首选咬嘴。当患者无法配合使用咬嘴时,可选择面罩。无论选择哪种装置,指导患者经口吸入。持续雾化治疗时选用面罩可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但使用面罩时需注意药物对面部及眼睛的刺激,选择密闭性较好的面罩可减少这种刺激,并增加气溶胶的输送量。雾化器连接首选咬嘴。当无法配合咬嘴时,可选择面罩,指导患者经口吸入药物。持续雾化治疗可选用面罩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使用密闭性较好的面罩,可减少药物对面部及眼睛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