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产业又走过了一年,在过去一年中医疗器械公司虽然未能像众多医药公司那样获得世人的广泛瞩目。但是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通过对医疗器械行业分析了解到,行业政策红利有待释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迅速发展,产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期待,尤其是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重点并“升格”为国家战略产业,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过去一年国家发布的18个文件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也再次被证实,其中,有关医疗器械的审批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之前国内医院高端医疗器械一直被国外厂商“盘踞”,占有比例高达90%;低、小、杂的国产器械经销商,并没有在市场空间的拓展中获得预期收益。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医疗器械企业或迎来一波逆袭潮。
与高端市场“脱轨”
“庞大的消费基数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为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雅科首基口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枫在接受《》时表示,以口腔医疗器械领域为例,随着国民对口腔健康的重视,这一市场正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再以放射医疗市场为例,随着我国肿瘤发病率的逐年递增,这一市场的复合增速在3至5年内也将保持近30%的水平。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429.2万癌症新发病例,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与2014年的337.2万例增加了近100万,逐年递增幅度较大。而医学统计数据表明,高于80%的早期癌症可治愈,我国癌症死亡患者中约60%可预防和避免,这一数据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业内人士表示,以PET/CT诊断为手段,医院、体检中心和第三方影像中心为依托的早期诊断,将会成为我国肿瘤防治的主要路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据悉,我国放射医疗领域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个别经济发达、理念先进的国家采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比例较高。美国采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比例为63%,比中国高出整整4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放疗设备仅1.1台,为美国的1/10,人均保有量上与国际相比有5至10倍的差距。
与之对应的现状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但行业内中小企业林立的局面尚未改变,低、小、散的国产医疗器械格局,在技术、水平、工艺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行业中大量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
特别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机构依赖进口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核磁共振、MI等高性能产品则大都来自进口,其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一些国际品牌如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在医院中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0%,高端市场中80%的CT、85%的检测仪、90%的超声都是外国产品。
“作为第三大消费市场的中国,高端设备与市场的‘脱轨’,并没有为国内厂商带来高额的收益。这除了有市场的因素外,还有体制的原因。”付枫说。
打破“洋货”垄断
近几年,医疗器械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期待,尤其是将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扶持力度的持续,给企业增添了研发投入的信心,使我国的某些产品也具备了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实力。”付枫介绍,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对行业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行业地位大幅提升,进口替代成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法规政策频频出台,法规向国际化看齐,行业监管不断趋严。
据悉,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公布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该政策将驱逐以低价为卖点、试验过程粗放、结果可信度低的参与者。这也必然挤压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医疗器械企业,使产业趋于集中,促使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经济越发达,民众对健康要求就越高。这也在市场终端上起到了一个反推的作用,让企业在竞争中不得不考虑创新发展。口腔器械如此,高端设备更是这样。”付枫表示,正是在口腔行业摸爬滚打的几十年从医经历,让他对行业有了“裂变”性的认识:传统的口腔设备有太多的技术壁垒,而作为初创企业的雅科首基,凭借“‘创’导使用一次性牙科手机,防止肝炎、艾滋病等交叉感染”的创新理念获得行业的认可。据了解,该公司旗下的专利产品“贝齿一次性牙科手机”已销往美、英、德等20多个国家。
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医疗器械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可望被打破。
政策红利待释放
国家对医疗领域的重视,从频频出台的利好政策中可见一斑。但作为“草根”企业来讲,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政策所带来的红利还要多久?
以付枫所在的公司来说,自2008年成立公司以来,企业始终在口腔行业里创新、颠覆。用他的话说,“公司的产品就是一项革命。”
该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最严谨的生产、最苛刻的检验”来体现他们的产品作为“一次性使用牙科手机创导者”的使命,有效地防止了肝炎、艾滋病等交叉感染。“可就是这样一套颠覆性的设备,在现有的体制下行不通。”付枫的疑问,正是很多足够先进的国产品牌设备仍然无法获得医院认可的尴尬。
据了解,此前工信部和卫计委签署了合作协议的目的,就是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引导,以便让更多的医院通过试用,认可国产医疗设备。
各地虽然为配合推广使用国产医疗设备进行了新的尝试,但一些机构负责人仍然抱着国外设备就一定比国产好的心理,让领先于国际水平的设备不能更好地市场化。我国所生产的产品能出口到欧美,可在中国怎么就不行?要是产品认可度不高还好,可用过的患者都挺满意的。
“在国内很难推广,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体制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付枫说,终端渠道的不顺畅,让产品“有劲使不出”;医疗器械利益链上的“灰色空间”,也让大部分负责人“只选贵的,不买对的”。
投入时间长、产出周期慢的行业属性,让像付枫一样压力倍增的商家们踌躇不前,虽然对政策信心满满,但又不得不接受生存的考验。
“我最近在跟澳大利亚一家医疗企业接洽,做他们的‘贴牌’产品进口到中国。可笑的是,技术攻关是中国人做的,产品的专利在本土公司的名下,可要是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突破发展,就得走‘贴牌’这条路。用自己的技术、产品倒贴给别人,然后给对方分一杯羹,这赔本的买卖谁都不愿意做,可为了能‘走向国际’,就必须苦笑着去跟对方‘合作’。”
“政策倾斜引导,国产医疗器械企一定会迎来逆袭,市场格局恐要又变。而现在我关心的问题是,政策所带来的红利,企业还要等多久?”采访最后,付枫反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