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年医改投入万亿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
发布人:
admin 发布时间:
2012-07-03 浏览次数:
990 次 |
|
近日,记者从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获悉,由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前不久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5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 《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3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群众减负,政府多投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医改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历史,开始转轨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群众受惠最多,感受最深”。 李玲表示,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从过去的“形同虚设”,到现在从硬件到软件的重新构造,医生从过去的“靠开药挣钱”,到现在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职定位,医疗服务模式从过去的“等着病人上门”,到现在的医生主动上门去做健康促进和维护,都是基层医疗卫生改革3年来取得重要进展的体现。 而发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之所以能够推行,得益于政府投入力度大幅增加。 《报告》显示,3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与2008年同口径支出基数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比既定3318亿元增加了361亿元。 如果把这个数字换算到每一个群众身上,具体的实惠就是,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提高到240元)。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都提高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 充分应用三年探索经验 如此大的投入,表明了我国在医疗改革方面的坚定决心。但《报告》也认为,三年医改的成果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全民医保制度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亟待破解等。不过,深化医改与起步阶段相比具备了更多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医改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患者确实感受到药价下降、报销增多,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来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李玲表示,三年医改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解决了基层群众“因病返贫”的问题,更为下一步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奠定了基础。 李玲表示,一部分城市居民之所以感受不深,是因为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的改革还没有展开。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以药补医”方面的经验,完全应用于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它的基本路径、方法和理念和基层医改是类似的。 李玲认为,三年医改成功的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出发,相关经验更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继续加以应用。 “中国式医改”走得通 李玲说,《报告》显示三年医改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医改的终极目标是惠及所有城乡居民,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直接实惠。 李玲表示,我们应该从三年医改里看到信心,中国医改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式方法”是走得通的, 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城市医改的难度更大,利益的调整更加艰巨,我们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来往前推进医改。 三年医改交出了一份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然而,目前医疗投入占GDP比重仍不足2%。有关专家分析,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仍然有很大空间。 医疗改革不仅是治病防病的问题,同时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之所以内需不足,储蓄率高,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对医疗保障缺乏信心造成的。如果有了让人放心的医疗保障,人们才能增加生活开支,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改革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秋霖指出,医疗改革有阶段性,总结医改经验更多强调的是结果性改变,而过程改变和体制转变则更关键。“要明确哪些是正确方向,比如财政投入机制的改善、医疗保险发展对经济的促动作用。”陈秋霖说。
源自中国经济导报 |
上一篇:
2013年医疗器械在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下一篇:
微软嵌入式如何帮助医疗设备实现智能化?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
|
|
|